看到以下的內容,覺得很棒!分享之~~~

人面對未知的事物充滿疑慮、裹足不前;人面對已知的事物心生厭倦、棄之敝屣。在職場工作上似乎更加明顯。

這些年來在我身邊的同事、學生甚至媒體朋友經常會問我一些相同的問題。針對於此,我找到一篇之前受Career雜誌李翠卿小姐的專訪稿,與大家分享。其中,有我的觀點,也有別人的建議。不管這些人你喜不喜歡他,面對工作、人生的觀點值得參考。因為這些問題你我都會遇到,只是時間早晚.......

~TJ~

人生第1堂課:工作熱情,始於興趣

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」,是職涯規劃的第一步。而所謂「合適」,第一是合乎興趣,第二,是可以從這個工作達成人生願景。

順著興趣走,才能夠樂在工作。

「我最大的優點,就是有自知之明,我永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,不適合什麼,」智威湯遜廣告公司總經理王佐榮就讀哲學系期間,就很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傳播領域。剛入行擔任小AE時,一開始也做不好,但是因為熱愛廣告,即使遇到壓力,仍然樂此不疲。 

不過,並不是每個人的志趣都這麼明顯,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提供一個簡單的判定方法:有哪些事情,是無需他人催逼,就願意主動去完成,而且還可以做得不錯的,就是你的興趣或性向所在。

人生第2堂課:把Job變成你的Career

「興趣」能讓人樂在工作,但是能讓人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力量卻是:內心深處的生命願景。

最後,你到底想變成什麼樣的人?什麼樣的事,讓你覺得生命的意義比較完滿?這就是你的願景所在。

帶著願景去找工作,會比較有方向感。比方說,王佐榮的願景是:透過藝術與美的演繹,達到影響別人的目的,走上廣告之路可以說是順理成章。

對白崇亮來說,他的強項在溝通,他期盼自己成為一個「使人和睦的人」——透過溝通,化干戈為玉帛。而公關領域的工作,恰好符合這些期待,做起來當然格外得心應手。

白崇亮表示,只有當工作能呼應內心深處的渴求時,它才可能成為一個事業(career),而不只是一個待辦的差事(job)而已。

人生第3堂課:學習機會比薪水更重要

至於一般人最看重的「薪水」與「產業前景」,凡而不是首要考量。

中央大學人資所所長林文政表示,新鮮人在考慮薪資時,不能只考慮「錢」的多寡。「對年輕人來說,『非財務性報酬』(學習機會內部參與)可能比『財務性報酬』(薪水)來得重要許多!」

30歲以前,應該把重心放在學習;30歲以後,裝備齊全了,再去考慮薪資的高低不遲。

「年輕人要把野心要放對地方,」王佐榮語重心長地說,絕不能把對職位或薪水的野心,放在理想或願景之前,這樣才會長久。「你的野心放在格局更高的地方,才不會隨著薪水或職位的高低起伏而七上八下。」

至於是不是要找一個未來的「明星產業」或「高成長性」的公司,林文政表示,求職前評估工作前景固然有其必要,但正因為是不確定的年代,更須以個人天賦和志趣為依歸。畢竟,今天的明星產業,可能10年後,甚至35年後就式微了,一味追逐所謂明星產業,並不是健康的生涯規劃態度。

人生第4堂課:訂定「有期限」的生涯目標

找到適合的工作以後,就要按照自己的能力與期望,設定「有期限」的生涯目標,定期驗收自己的成績。

王佐榮以3年為一個期限,為自己訂定生涯目標。比方說,他要求自己,每3年一定要幫助一個品牌脫胎換骨。他在電通11年,協助Toyota、華歌爾、山葉機車再創高峰;在智威湯遜這8年,也幫助蘇菲、馬自達等品牌擊敗難纏的對手,並重新打造阿瘦皮鞋的形象。

他認為,訂定目標是很重要的,因為那會讓自己有方向感,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,而目標,一定要有期限。

有了階段目標,才能比對自己現在距離理想有多遠。「但不少年輕人的問題是:一心追求『多采多姿』,但又無法抵禦環境的變化,根本熬不過那個時間!」

人生第5堂課:蹲得住,舞台就是你的

要是真的無法確定自己的興趣或性向,可以多方嘗試,若確信自己不適合,就設定「停損點」,及早換跑道。

一旦方向確定以後,最好不要輕易換工作。林文政提醒,找工作前,一定要反覆問自己「為什麼想進這家公司?」,同樣地,要離開工作崗位,也應該追究「為什麼非離開不可?自己想要的,真的是目前公司無法提供的嗎?」

他認為,除非一開始就走岔了路,否則,至少在一個單位待兩、三年,才能學到比較完整的東西。

謀定而後動,這樣的「換」才有意義。王佐榮從業20年來,只待過兩家公司,一家是日本電通,另一家則是智威湯遜。在電通徹底學到廣告的運作規則,也培養良好的日語能力以後,他開始覺得不足,希望自己能夠更加國際化。但電通主要客戶是日商,歐美客戶很少,因此他才決定以奧美、智威湯遜這類歐美系的廣告集團為目標,尋找另一條人生曲線。

人生第6堂課:挫折,有那麼嚴重嗎?

在投入職場前,需先認清一個事實:挫折,是工作的一種常態。

有些人,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想打退堂鼓,王佐榮認為,他們要嘛就是還沒想清楚自己的願景,要嘛就是把挫折看得太嚴重。

當工作與生命價值吻合時,對挫折的免疫力就會提高。只要人生方向清楚,即使過程遇到挫折,只不過是枝枝節節的插曲,不影響最終的目的。

他幽默地說,挫折就好像拉肚子一樣,只不過是一個小毛病,剛好可以讓你審視自己是否不注重飲食(工作態度或習慣出了問題),再來應該去找醫生治療(尋找解決方案或協助),「你完全不需要因為拉肚子這種小事,就跑去自殺。」

逃避問題,成就只能到此為止;面對失敗,才有可能更上層樓。

媒體名人兼理財專家鄭弘儀以自身經驗為例:他剛出社會跑新聞時,跑的路線是專業門檻高的金融財經,剛開始,備受學歷歧視(他僅有亞東工專學歷)與專業知識不夠的壓力,一度也曾逃避現實,甚至乾脆請假不去跑新聞了。

有一次,他在路邊看到建築工人辛勤地挑磚工作,想起務農的父親,以前也在烈日下耕種到昏倒,他突然想通了,這點挫折其實算不了什麼!自此,他一方面下苦功,增進金融專業知識,另一方面,無論被人取笑或拒絕,有新聞或沒新聞,他都照樣勤快地出去跑線。

他在中時晚報工作第一年,就榮獲特優記者的肯定。一路走來,歷經平面、電子媒體的洗禮,從一個對金融一竅不通的菜鳥,升格為今天的理財專家。如果他當初輕言放棄,今天可能只是個平庸膽怯的上班族而已。、

人生第7堂課:抗拒「變節」的誘惑

除了挫折,誘惑(薪水職位)也是一般人在職涯中「變節」,無法堅持初衷的原因。遇到挖角與跳槽的誘惑,心裡應該要有一把尺,問自己:下一個工作是否更能成就願景?若答案是否定的,那寧可繼續留任。

王佐榮回想,當年他考進日本電通時,同期錄取20人,因為正值股市狂飆期,才半年就走掉19人,多半都跑去炒股了,他是碩果僅存。

他坦承,自己是凡夫俗子,也曾心動掙扎過,可是後來他冷靜下來思考,自己的願景是「想要用美影響別人」,去號子完全無助於達成這個目的,他選擇留在本業深耕,不但避開了股災,也練就一身本事。

鄭弘儀在中晚任職10年,因為表現優異,不乏被挖角的機會,他都婉拒了,「我想先他認為,過於頻繁的異動,其實是一種「信用提款」。若希望成功,一定要多做信用存款(例如績效、忠誠、人脈等),並且避免所有可能的信用提款(例如不歡而散、對簿公堂、操守污點等),因為任何一項都得花加倍力氣彌補,「我們做事,就好像台語說的,一定要『留一些給別人探聽』,路才會寬。」

轉載自:http://trojanad.pixnet.net/blog/post/2331394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1981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